史书中对魏延之死的记载是非常明确的,《三国志》和《魏略》都有,可以很容易查到,虽然细节方面有出处,但结果是一样的。魏延究竟死于先谋反再被杀?还是死于被逼反再又冤杀?这一点已经无从考证了,《三国志》有些倾向于前者,但根据当时的情况看魏延不具备谋反的任何动机。
那么,诸葛亮死后魏延为什么只能一死?他还有没有其它道路可供选择呢?热爱蜀汉的人当然希望有新的出路,但可悲的是,这条路是不存在的。应该说,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会造反,否则早就把魏延解决了,以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和权威,解决魏延还是轻而易举的事,在这种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上,诸葛亮不会投鼠忌器,更不会养虎为患。魏延有“反骨”的话更不可信,那纯粹是造谣。在诸葛亮生前,魏延不仅忠心耿耿地效忠蜀汉,也忠心耿耿地侍奉诸葛亮,诸葛亮对魏延也给予了充分信任和重视,魏延的军职一再升迁,刘琰回成都后,在五丈原前线魏延是蜀军的“二把手”。
但是,蜀军内部并不团结,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,这一点很要命,这是蜀汉的传统,或者说是益州的传统,刘备没有解决内部派系问题,诸葛亮也没有完全解决。魏延是一派,杨仪是一派,二人针锋相对,互不肯让,这让诸葛亮非常为难。杨仪背后是荆襄文士集团,同时也得到姜维、马岱等将领的支持,魏延背后有什么人不详,但魏延独自镇边多年,手下想必也有不少心腹,诸葛亮北伐来到汉中,魏延一些老部下的的权力地位可能受到一定影响,这是魏延与杨仪等人明争暗斗的原因。诸葛亮一时消灭不了内斗,为了大局,只得做两边的工作,希望他们和平相处。但不幸的是,历史没有给诸葛亮太多的时间,在五丈原上,诸葛亮已来日无多。
诸葛亮临终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,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各个候选人都不是很成熟,如果再培养几年也许情况会更好,但已经没有时间了,诸葛亮选择了蒋琬和费祎,他们都出生身于荆襄文士集团,这样以来魏延的处境一下子不妙起来。诸葛亮不认为魏延会谋反,但必须牺牲魏延,因为诸葛亮这时不可能选魏延从而牺牲荆襄文士集团,诸葛亮本人就出身于荆襄文士集团,即便他大公无私,主动与荆襄文士集团切割,他也不能选魏延。这是因为,魏延在蜀汉政治格局中势力太单薄,除了军中个别将领支持他,在蜀汉朝廷和丞相府内魏延几乎没有势力,诸葛亮把蜀汉的未来如果交给魏延,风险太大了。应该说,诸葛亮临终前曾为此痛苦不已,但他没有更好的办法,诸葛亮是非常矛盾的。正是因为有这种矛盾,所以史书就有了充满矛盾的记载:想说魏延本来就有反心,但怎么看都没有说服力;想说魏延是完全被冤杀的,又觉得诸葛亮不可能这么“厚黑”。其实,不在于冤不冤枉,也不在于有没有黑幕,关键在于当时的形势,形势如此,有人只能成为牺牲品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至于是怎么“牺牲”的,反倒没那么重要了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270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